成長在60年代前的朋友,對眷村這個文化一定不會陌生,在台灣戰後的文化中,眷村有著不能磨滅的地位
現在這個年代,除了一些保留下來作為公共空間保留的少數建築外,隨著都市的發展眷村已逐漸的消失
眷村已漸漸的成為記憶中的一部份......這陣子幫文史朋友整理一些眷村資料時發現台灣北中南現存眷村保存工作有某種程度上的不同,
其實這裡已經沒有所謂真正眷村的感覺,到處充滿商業的味道,而且規劃有點雜亂,很難想像起以前那種婆婆媽媽在門外聊天,
爸爸在樹下乘涼,小孩到處亂跑的景象.....
以前那個年代其實一般家裡大多都是用鎢絲燈泡作為主要照明工具
我小時候媽媽也是讓我坐這種竹籐製的兒童座椅到處跑.....
這種衣櫃很耐用,而且都不會被蟲蛀,我家一直用到前年搬家的時候才忍痛換掉,用了30年以上
這些紙鈔我小時候都有看過,有的也是我曾經用過的,我還有一些角錢幣,可以找我收藏
我媽媽現在都還是在用這台......是她的嫁妝,捨不得丟掉....
其實這種箱子很容易發霉長蟲,又重,可是材質真的很實在.....
是誰這麼沒公德心?當心拿機槍開你......
以前大多數人家都會漆紅門,還有白條,小時候過年前都要漆過一遍......
其實排水溝很髒很臭,一段時間就要拿大大長長的勺子把堆積物清理起來
每一座眷村都有自己的編號,現在除了國防部列管單位以外,應該沒人知道編號所代表的意義了吧......
四四南村可能是因為是聯勤兵工廠的員工居住,風貌跟一般的眷村不太一樣,感覺是高級的眷村,連樓層房頂都講究......
小時候我們小孩子最愛翻牆到人家家裡面,撿東西或是偷摘水果之類的,然後就會聽到狗叫聲或屋主拿著掃把追出來.....
有大榕樹就有那麼一點眷村的味道了
現在這裡假日都會有跳蚤市場,甚至還有2間在這裡作生意的店家,雖然說是開放空間的利用,但是我就認為搞的實在是太商業化了,
個人是很不喜歡這種感覺,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
現代和傳統的共存